【STS走馬看花】讀《科學在行動》

楊凱傑
Dec 28, 2022

--

本文為筆者旁聽清大林宗德「STS導論」撰寫之課前memo,亦為筆者閱讀拉圖《科學在行動》之讀後心得。

本週的文本範圍(《科學在行動》導論、第三章)主要圍繞於三個核心概念之探討:黑箱、轉譯,以及黑箱中介其中,串聯人和非人行動者構成之同盟網絡,即行動者網絡。按本書的立場,掌握這三個重要概念,將有助於我們透過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視角,更佳徹底地洞見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有機、動態的交互關係。

首先,關於黑箱(black box)的概念,它被表達為一套穩定運作但內部結構、功能複雜之系統。平時人們只消知道它能安全運作即可,「除了輸入和輸出以外毋需知道其他事情」(they need to know nothing but its input and output)(p.3)。當然,這也意味著唯有系統失靈,人們才有需要去注意到黑箱的內部,進而打開並審視構成黑箱實際運作之各式單元。

接著,關於轉譯(translation)概念,它接近於一種策略,一種可資磨合網絡內部不同行動者間矛盾之方法。這種策略建立於底下前提:為了延續科學研發之生命,科學活動得不斷地向外擴張,去「徵召(enrol)他人的參與,從而使他們加入[科學]事實之建構」,以及控制「他們的行為,以便使他們的行動可以預測」。換言之,轉譯意指「由事實建構者賦予的、關於其自身旨趣(interests)和受其徵召之他人的旨趣之解釋」(p.108),也表明轉譯是建立於行動者的共同旨趣之基礎上。

進而地,轉譯的旨趣(translating interests)特別表現於下述五種循序漸進之層次(行動者對於旨趣的想法、傾向或態度):(一)我想要的正是你想要的;(二)我想要它,你為什麼不?(三)迂迴一下(make a short detour);(四)重組興趣和目標;(五)(讓旨趣對於任一行動者)變得不可或缺(pp.108–121)。就結果而論(即第五個層次),轉譯意味著,「無論你做什麼事情,不論你去什麼地方」,它是必經的中介,並迫使網絡中的行動者必須跟隨著之(pp.120–1)。

黑箱、轉譯和網絡間的關係,誠如圖1所示(摘自p.142)。科學研發的活動由網絡中人類行動者(社會網絡)和非人行動者(技術網絡)所共構。而位於其中間的即是鏈結二個網絡的黑箱,也是二個網絡之間各式交換之必經節點(即轉譯的界面)。同時,黑箱也是「機巧」(machination)般的存在,網絡中的一切可憑藉其到自發地運作,進而並確保網絡中的穩固和持續運行。最後,這種奠基於轉譯機制的網絡,在通過各式行動者不斷的協商,以及不斷的徵召他者,進而也擴展其網絡之地盤。

圖1、ANT轉譯擴散圖示(摘譯自Latour, 1987, p.142)

簡言之,科學的活動亦如同這層行動者網絡,不同的行動者不斷地被吸納進同一陣營,逐漸壯大其同盟之勢力。最終,這個過程促成了科學事實的「黑箱化」,即透過各式轉譯途徑,於過程中拉攏或壓制不同陣營者,讓未定的、爭論中的科學或技術知識逐漸為科學或技術社群中的成員所接受,進而成為不再受人質疑且接受的「常態科學」知識——套借孔恩的話來說,意指「以過去的科學成就為基礎所從事的研究,這些科學成就是某一科學社群的成員在某一段期間內所公認的進一步研究的基礎」( 1989, p.53)。

參考文獻

Latour, B. (1987) Science in Ac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uhn, T.(1989)《科學革命的結構》(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遠流。

--

--

楊凱傑

台北萬華人,T大碩士,目前在YC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