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事實查核工作者的能力與實踐》

楊凱傑
Jan 9, 2023

--

本文改寫自筆者於旁聽清大林宗德「STS導論」課程所撰寫之課前memo,亦為筆者閱讀歐宇祥(2022)《事實查核工作者的能力實踐:以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為例》之讀後心得。

在假訊息猖獗的今日,對於真實資訊的捍衛和闢謠行動也隨之興起,包括帶動國際諸多政府部門、組織投入事實查核之行列。台灣方面,歐宇祥(2021)研究即以「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組織經驗為例,旨在從「智能配置理論」闡述事實查核工作的能力、實踐,乃至如何形成一套集體對抗假訊息之查核系統。底下,我將佐圖1的論證圖示,說明研究所揭示之假訊息與事實查核組織、工作間的互動關係。

圖1、假訊息與事實查核組織、工作之互動關係(筆者繪製)

關於圖示內容,筆者在此又細分為中上方的「事實查核工作」、內環的「事實查核組織」,以及外環的「傳播環境」,逐一說明各自意涵及其間之關聯:

「事實查核工作」裡,按歐宇祥(2022)整理,大致可歸納成三個階段:(一)選擇查核目標:由於假訊息數量眾多,查核者會依議題的類型和重要程度,挑選、排序需澄清之訊息目標。接著,進入到實際查核訊息的階段,查核者則會釐清訊息的爭議點,並透過搜尋與資料檢索、訪談專家等方式,檢核訊息的真偽。最後,查核者則就查核的資料作報告的撰寫、後製以及發布,以期取信閱聽受眾和削減假訊息之公信力。

接著,在內環部分,事實查核組織雖由資深記者、菜鳥查核員等組成,不過其成員間的能力和實踐卻是相互支持的。此外,為了近用和分析假訊息,諸如網路工具的運用亦是不可或缺的。在此情形下,它們構成了作者所謂的「智能配置」關係,即查核者不是單獨作業的個體,其智識和能力係「存在於人與工具的連結之間」,並「需要工具或他人輔助、才得以達成目標」(Pea,引自歐宇祥,2022,頁66)。之於查核工作,此一智能配置關係指向由查核工作者經由意念,令人脈(與受訪者、團隊、讀者間的關係)和智慧工具(搜尋、協作、聯繫等線上工具)發揮功能,以完成查核工作之不同階段(歐宇祥,2022,頁67–85)。對於查核工作而言,此一配置關係有助於促進查核工作的執行成效。

最後,從圖1關係可以明見,現今事實查核的工作除了透過組織的形式來協力作業,由於查核的訊息來自於外部的傳播環境,需時常與之打交道,因此對查核動作之檢視還需鑲嵌於傳播環境,方能有更為全面之認識。即便此一部分並非研究關注之重點,不過從作者回顧相關研究的工作仍能確知其重要性。按歐宇祥(2022)整理,假訊息之所以能夠見效,關鍵在它發軔於真實的事件,並擁有一定的真實基礎,從而令人相信 — — 即便假訊息可能扭曲或誇大其中的內容。其次,從傳播環境的層次,由於網路高度的開放性、流通性、複製性,亦令假訊息得以快速於各式網路和社群平台散佈開來。再者,也由於訊息的捏造較查證來得迅速,故假訊息得以透過源源不絕的訊息產出將真實或查證的資訊覆蓋掉,較後者資訊更具傳播的競爭力。此外,網路世界雖然開放,然網路中的社群因著演算法而趨於封閉,令人僅接收到與自身立場、價值相近之聲音或資訊,於是產生「同溫層效應」(Echo chamber)。進一步地,在缺少「異音」的情形下,假訊息更容易滲透和深植於社群之中。

參考文獻

歐宇祥(2022)《事實查核工作者的能力實踐:以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學位論文。

--

--

楊凱傑

台北萬華人,T大碩士,目前在YC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