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走馬看花】社會世界的觀點、方法和運用

楊凱傑
Jan 5, 2023

--

本文改寫自筆者於旁聽清大林宗德「STS導論」課程所撰寫之課前memo,亦為筆者閱讀林子勤(2021)《一試再試:ADHD孩童家長的另類醫療經驗與照護邏輯》和Garrety, K.(2004)〈社會世界、行動者網絡與爭議:以膽固醇、飲食中脂肪與心臟病為例〉二份文獻之讀後心得。

本週的兩份閱讀材料共同探討到社會世界(social world)概念,並將之運用在對膽固醇之於飲食、心臟病及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爭議分析上。底下部分,我將扼要描述社會世界的概念、方法,以及從上述二個案例的分析指陳社會世界如何襄助我們深入科學議題的爭議之中。

社會世界概念最早係由符號互動論者A. Clark、J. Fujimara提出,並運用於分析「科學家與其他人如何創造知識」。按Garrety(2004)解釋,社會世界的定義和特徵為下:

社會世界是一個可寬鬆、可嚴格的結構單位,在這個單位中的人分享資源與訊息。他們的特徵是,承擔或支持與共同假設相關的重要的與應做的事。民眾經常會加入一些社會世界,這些領域可以因工作性質、休閒活動、家庭生活、政治或宗教上的理念而組織起來。參與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 — — 有時候,由幾個人組成一個有行動力的核心,而其他人則圍繞四周。通常幾個領域圍繞著一個特定議題(例如解決癌症或心臟病的問題)而構成一個共同利益的競技場。(p.275)

此外,這種社會結構同時也是「流動且異質的」,結構內的行動者因著「共同的目標」結盟,而利益的改變牽動著結構的時而分裂與結合。社會世界概念的優點也包括對不同社會世界之間的比較,從而探見他們彼此交纏的關係。之於科學爭議,社會世界特別能夠顯現出科學家的知識與主張如何涵蓋於其他社會行動者在特定科學問題中的糾纏與相互牽連。因此,行動者既在社會世界內基於利益產生合作、衝突、創造機會或受到群體的壓抑,其互動關係也可能延伸至不同社會世界之間的交鋒(p.276)。

論及方法層面,林子勤(2021)研究清晰展示了社會世界概念如何運用於科學爭議之中。作者運用了一套名為「社會世界地圖」(social world map)方法,以此勾勒出ADHD公聽會場域中不同社會世界的交會情形。其研究圖示(見「圖5、ADHD公聽會的社會世界地圖」,或重繪於下方圖1)裡,作者將不同立場者劃分為四個社會世界,分別是「另類醫療」、「正規醫療」、「政府」和「家長」。這張地圖裡,彼此社會世界立場雖然不同,但因對「如何保障特殊兒童之權利」上有共識,故齊聚於ADHD公聽會此一事件上,並就實證醫學和另類療法之於過動症孩童之利弊爭論。於是理解,圖上獨立於大圈的「Kids」即是將不同社會世界徵召於此的關鍵,即各方基於為孩童著想之宗旨(也是齊聚在此的前提)。再者,不同社會世界陣營(圖上各個圓圈)的重疊、分佈則呈顯各自立場的交鋒、靠攏或對立之情形。公聽會裡,政府明顯地是傾向正規醫療一方;家長在正規醫療和另類醫療各有支持者;正規醫療和另類醫療相互較量,並表現於雙方的知識、資源和利益等層面之競逐。簡言之,經由社會世界地圖,我們得以從圖面不同陣營的位置和交織的情形,以之掌握科學爭議在社會結構中的角力與協商關係。

圖1、ADHD公聽會的社會世界地圖(重繪自林子勤,2021,頁34)

〈社會世界、行動者網絡與爭議〉裡同樣運用社會世界概念以分析膽固醇的科學爭議。於是理解,本文中的社會世界分成數個陣營:膽固醇論支持者 — — 宣稱膽固醇是造成心臟病元兇之倡議人士和團體等,以及膽固醇論的反對者、政府、大眾媒體、常民等。爭議主要圍繞於膽固醇方面的飲食攝取之於心臟病的關聯。雖然爭議看似僅與科學相關,然其爭議卻影響到非科學社群的其他社會世界。

支持膽固醇論的科學家們透過提高在媒體的能見度,強化人們對膽固醇的警覺,並帶動民間響應低脂飲食風潮。就這點來看,大眾媒體、飽和脂訪廠商、常民的社會世界係向膽固醇論者靠攏。另外一邊,持反對立場的科學們則不認同其假說,對其研究設計存疑,宣稱其不嚴謹、不符「科學」。受到低脂飲食風潮衝擊生意的飽和脂肪廠商,基於自身利益而與這群科學家結盟,並嘗試阻撓政府不利於飽和脂肪食品之法案。綜上,飲食與心臟病相關的知識與政策,不全然發軔於科學家所代表的社會世界,同時還由許多社會世界之間的互動所創造、形塑。

除了運用此膽固醇爭論彰顯社會世界概念的分析長處,Garrety亦藉此比較和指摘行動者網絡理論(ANT)過度強調非人的視角侷限。Garrety認為,ANT論者反對將社會因素(social factors)視為一種解釋方式,並為了人與非人行動者的對稱立場而變相削減了人行動者(社會)的因素,從而無意識到特定非人行動者(比方說膽固醇假說)能成為事實、成為爭議關注的焦點,「是經由人類的活動而來,並非來自非人的說服力」(p.324)。於是理解,相對於ANT,社會世界的概念立場旨在將人的行動從人與非人的對稱思考中解放,並重新將它拉回到分析的主體位置。

參考文獻

Garrety, K.(2004)〈社會世界、行動者網絡與爭議:以膽固醇、飲食中脂肪與心臟病為例〉(方俊育、林宜平譯)。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STS讀本一 科技渴望社會》(頁265–329)。群學。

林子勤(2021)《一試再試:ADHD孩童家長的另類醫療經驗與照護邏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

--

楊凱傑

台北萬華人,T大碩士,目前在YC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