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應試心得 — 【台大城鄉所丁組】甄試+考試心得(上)

楊凱傑
Apr 6, 2018

--

先簡短自介一下。我是剛從交大人社系畢業的大五延畢生,因為大四跑去接社團和選學代(也當上)的緣故,所以就順延半年畢業和考研究所。至於詳細的心歷路程,可以參見〈研究所應試心得 — 【心歷路程篇】從轉學考到、延畢、推甄到認真考研〉這篇。

進入正題。相較大部分的城鄉所報考生,我的經歷算是特別的 — 同時經歷過推甄和考試兩個階段,所以在進入正文前,先跟讀者提醒一下,囿於篇幅的關係,我把心得拆成上、下兩篇,上篇就講甄試,下篇講考試,建議在閱讀上可以挑你想要看的部分。

那麼就直接開始吧!以下是我的甄試成績:

審查 87.00(35%)(分數第3高,初試錄取10名)

筆試(英文) 80.00(25%)

口試 76.67(40%)

— — —

考試總分 81.12(錄取最低分數:82.75,收5名)

— — —

備取3(最終錄取至備取2)

報考契機

先說怎麼知道有台大有城鄉這間研究所。大二時(2014年)因為跟校內同學約好參與當時的巢運,因為這個契機,接觸除了校內異議性社團敵霸閣外,他校的學生社團和NGO。再之後因為修課的關係,在閱讀李幸長老師的《小卒變英雄》後,對於城鄉所早期的社會參與有較完整的初步印象。

至於確定以城鄉所作為研究所的志願,則是在大四下期間,因為校內通識改制議題,結識了系上的莊雅仲教授,並在偶然的一次晤談裡,才真正思考推甄這個管道,還有以城鄉所作為一個志向。說起與這位教授的機緣也蠻有趣的,因為大學期間我完全沒有修過他的半門課,也在侃侃而談中,得知他以前是城鄉所王志弘教授的學長,並也爽快地答應會在日後幫我寫推薦函。

初試準備

書審|

我的備審資料約略是在去年的八月底開始動工,一直到我繳交出去(10/12)前約有一個多月的作業時間,而這中間我大概改了不下十數次的版本。而在這邊必須先跟準備城鄉所甄試朋友們提點一下,由於城所的繳交格式跟其他所別落差很大,所以請務必留意下述的說明。

城鄉所是採用線上繳交的方式,而非一次全部上繳,必須按招生簡章列出的那7項,一一上傳到線上書審系統(建議一律轉為PDF檔)。各項的提醒參見下表:

至於書審的重點,請擺在「學習計畫」上,其他有利審查資料則是其次。這兩者的架構和內容,我自己是依序放了以下的內容(見下表):

學習計畫前面放簡歷(履歷表格式)的好處,一來是把個人的經歷做個濃縮,省去瑣碎的篇幅外,二來則是分類整理,讓教授一目了然。另外,簡歷也提供後續在報考動機、學習歷程方面,經歷參照的功能。報考動機的部分,我主要就把上節提到的契機和議場走跳經驗,對應和緊扣城鄉所社會實踐的宗旨和精神。學習歷程則是分課內和課外兩部分來談,課內的話我自己提到跨領域學習和理論帶予自身的視野;課外則是強調過去的社會參與經驗。未來研究方向則是志在迫遷和失能空間等領域,並緊扣過去參與迫遷組織的經驗,並思考研究可以怎麼帶入到經驗關懷,以及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切入。讀書計畫則細分「課業和未來規劃」、「時程規劃」(甘特圖呈現)兩部分。

至於其他有利資料的部分,課外活動經驗可有可無,當初我是把它從原先寫好的自傳(但上傳書審時材發現不用交這個)中抽離,並以文字方式呈現,這邊的用意最初是要強調在異議圈的走跳心得,不過現在看來顯得多餘。研究計畫我那時是寫百貨公司的報時鐘,不過在之後考試的書審資料裡,我又換了別的題目。老實說我寫的題目跟我未來研究方向是有點毫無關係的領域,建議考生研究計畫務必跟研究方向一致。文字作品、平面創作和書面證明這邊就不多做贅述。

最後,如果對於書審還有什麼問題,歡迎在底下留言區做發問,或者想參考看看我的備審資料,歡迎來信到我的信箱jay70707.chss02@g2.nctu.edu.tw,主旨署名「我要考台大城鄉」,並且大概交代一下報考動機讓我知道一下,我這邊也會盡快把電子檔傳給你。

推薦信函|

由於推薦信是甄試重要也特別的一環,這邊就拉出來獨立一塊來講。城鄉所的推薦信(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申請入學推薦書)很搞剛,有自己的書寫格式,就是請教授回答推薦書上的問題這樣,主要是問教授與考生的關係,以及對考生的印象。個人是覺得這個設計在人才把關上很沒有意義,因為普遍來說,大學教授跟學生的關係通常僅止於課堂上的互動,除非是幫教授弄什麼計畫之類的,不然對學生個人的狀況通常都很模糊,也因為如此,很多教授會請學生自己先寫好推薦信(模擬教授口吻),最後再拿給教授看過確認後,才做送出。

推薦信我認為最麻煩的,還是找教授這關,必須學著臉皮厚地去拜託修過課的教授幫忙。以我自己為例,除了最前面提到的莊老師外,我也找了系上一位社會學教授幫忙。印象中,我講最多次的話就是「不好意思」,尤其是對我那位社會學教授來說,因為除了城鄉所外,其他幾所我幾乎也都會找他幫忙。至於原因嘛?因為系上的課大部分都修他開的課居多(記得有6門),結果發現系上很多老師都不認識。因此,在這邊也呼籲考生,大學期間多修不同老師的課,在找幫忙寫推薦函的老師時,比較不會那麼尷尬。

複試準備

初試只錄取10名進複試,且初試合格放榜到複試當天(11/1–11/8),只會有一個禮拜的時間讓考生準備筆試跟口試。準備方式和考科內容如下:

筆試(英文)|

準備前爬了批踢踢的文,發現比較早期考的是英文翻譯,近幾年都是考英文作文。記得考前還有請研究所的學長幫忙去問他城鄉所的朋友(已經讀博班),對方回說考翻譯。原本想說考翻譯應該還好,怎知到了現場,就是要求一篇作文。基本上考前我都在背營建署網站提供的專業術語(中英對照表),想說考前來拜佛腳一下,不過能幫的有限(苦笑)。

沒記錯的話,題目好像是叫The Sacred Site,然後有附英文說明(有看沒有懂),大意好像是請考生舉一個對自己來說,意義非凡、熟悉的地方。我記得我是舉台北車站為例子,然後寫跟地下街之間的關聯還是什麼的,總之就是文筆拙劣,僅高中指考作文的水準。考試唯一比較貼心的,是允許不會寫的單字可以用中文寫。不過不得不說,考完的當下還蠻沮喪的,考完後本來想說把最後賭注都押在口試上,誰知口試成績竟然還比英文低(苦笑)。

英文科實在沒辦法給什麼建議就是了,不過我有特別注意到一件事實,那就是只要有寫,然後篇幅掰得不會太短,基本分應該都會跟我一樣從80分起跳。另外,爬文時有看到一位台大外文的考生(系排前三),英文這科拿了89,差距好像也沒到很大,因此,在這邊也誠心建議考生不用為了這科筆試特別準備,考試時就盡量寫吧!(燦笑)

口試|

口試前我有自己擬了一份口試大綱,就自介和Q&A兩個部分。自介的話,往年到現在,無論甄試還是筆試,都是三分鐘,並要求在時間內講完並回答到以下四個問題:

1.自我介紹

2.報考動機

3.對城鄉所的批評指教(優缺點)

4.其他你要補充的

基本上我是把這四題當作自介來一次全部講完,就是把口綱的內容不間斷流暢地背誦出來(非常教條),教授應該也看得出來,不過對於我這種台風基礎為0的人來說,還是有這個必要。建議在考前可以找朋友來幫你驗收,模擬面試幾次,訓練臨場感。另外,這邊也提供我考試時的口試大綱(就甄試前擬的那份再做修該和添加),可以參考連結的這份電子檔:

面試服裝部分,我只有很簡單地穿上白襯衫,然後再搭一件背心,褲子就深色的滑板褲,個人覺得服裝不是重點,因為當天也有同學穿的很休閒,整齊即可。

當天面試的教授共3位(往年都固定3人):畢恆達(右)、王志弘(中)、慕思勉(左)(當天唯一沒有認出來的教授),會先由王志弘開口請你看到紙上的題目(就上面的那四題)做回答,講完後接著就Q&A。不過我印象很深刻,因為當時太緊張了,以致自介開始時就有點忘詞,講得比口綱簡短許多,記得報考動機沒有交代完整,然後批評指教那部分我只講優點的部分,最後補充的地方也只說沒有問題就結束了。

Q&A的部分,下面就直接還原推甄面試當天的狀況(實際的順序有點忘了,想到就打),至於考試時被問的題目,就留到下篇再說。

畢:你有無修過建築或城鄉相關的課程?

我:大四下有到本校的建築所修過一門叫「建築與環境概論」的課,認識到柯比意和珍‧雅各布斯等幾位大師。(畢示意點頭,沒有再做追問)

畢:可以請你講一下人類學是什麼嗎?

我:人類學就是一門從搖椅走入人群,在田野中透過對凝視的捕捉和深描,進行民族誌的知識產出和反身性式的書寫(口綱上想好的答案)。

王:除了畢老師以外,你還有知道所上的哪些老師嗎?

我:王志弘、夏鑄九老師(我的眼神最後停留在慕思勉上,還在猜他到底是誰)(尷尬地盯著他)

確切的Q&A細節只記得這些,其他則是很模糊的片段,記得前面好像提到幾次畢恆達,然後忘記是被問到什麼,我有說有看過畢老師的《空間就是權力》,產生對空間學問大興趣。也因為我都只提畢老師,所以王才問了上面那個問題。然後我記得我還有撒謊,就是好像被問到認不認識城鄉所什麼的,掰騙說范綱皓和蔡博藝(其實都只有近距離看過本人而已),然後有注意到畢老師喃喃說「噢噢!博藝噢……」。至於面試的其他細節,則是有觀察到現場只有一台筆電,王志弘和慕思勉邊盯著螢幕邊發問(應該是書審的電子檔),畢恆達則是兩手空空,一臉沒睡飽地看著我(或時而不理睬)。整體來說,個人對那次面試印象頗糟,主要出在前面題目回答地不是很完整,然後後面的Q&A則是回答太過簡短,又緊張到支唔、結巴。

放榜之後

放榜當天,當我朋友傳來「沒關係」等訊息,大概就知道結果如何了。最後成績結果是備三,就查過歷屆甄試的錄取紀錄,一般來說都是備取到正一,連備二都算少見,所以得知結果的當下,也大概死了半條心。雖然說在備取的最後截止日期前,還是有跑到台大土地公廟祈求,看能不能出現一絲奇蹟,力挽狂瀾,不過基本上就是大勢已定了。

作為一位過來者,這邊會建議備取的朋友先做好最壞的打算,重新調整心態來好好地面對考試。這邊我認為可以給自己心理建設一下,就是不用覺得落榜到考試這段時間會不夠準備,事實上的確也有學長姐只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就衝上來者,個人認為我的狀況也是如此,開始認真準備考試也是從十二月才開始,而關於考試方面的準備,這邊就有待下篇說明。

結語

結果而論是不盡理想,主要問題出在複試的準備方向跟實際出入太大,不過作為一篇推甄失敗者的心得文,這篇的用意,除了是就下篇考試心得做更完整的脈絡補述,二來也是就我在每個準備環節中觀察到的細節,做個提醒和說明,讓後進在準備上可以省去不必要的功夫在錯誤的方向上。

(盡情期待下篇囉!)

--

--

楊凱傑
楊凱傑

Written by 楊凱傑

台北萬華人,T大碩士,目前在YC大工作。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