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說,先給大家看一下成績,再來談談我的準備方式吧!
— — — — — — — — — — — — —
審查 82(15%)
設計與藝術概論 62(15%)
英文 84(10%)
— — —
複試(口試) 90(60%)
— — —
總分(加權) 84
— — —
正取
在進入正題之前,作為一位應試上榜的心得分享者,有必要先幫讀者打一劑預防針:這篇心得對於志在應藝所的你,可能幫助不大,尤其是專業科目準備的部分。
動機|
在報考應藝所前,我才剛嘗試如何放下推甄時的挫敗,關於這部分的心歷路程,有請見〈研究所應試心得 — 【心歷路程篇】從轉學考到、延畢、推甄到認真考研〉,以下不做贅述。以應藝所作為報考志願,除了部分的投機心理,比如項目的加權比例分散、著重在複試外的考量,二來則是經驗和興趣上,多有重疊且一直都有創作上的產出。簡言之,心態上我是抱著姑且一試的想法去面對考試,不過建議在書審內文的(報考)動機裡,可以多緊扣與經驗這部分的連結。
個人資料表|
在報名期間,應藝所會要求考生填寫考生個人資料表,格式如下:
我自認自己是那種蠻粗心的人,像考生個人資料表我是一直到報名完畢後,在製作書審時重新檢視簡章時,才驚覺到這回事(誤以為考生資料表是最後連書審一起繳交)。後來我就寫信問應藝所是否能夠補救,慶幸地,最後應藝所就回函上圖的表格,最後總算成功填寫完畢。
書審|
在繳交應藝所的書審前,由於已經有做過清大藝設所書審的經驗,所以在內容上,即文字的部分做小幅度的更改,惟在封面、封底和內頁的排版地方重新設計。內文的書寫依序為:自傳、研讀計畫、作品集錦和證明資料,並如下表所示:
接著排版設計的部分,我是把它拆成兩部分來作業 — 內文,以及封面、封底、目錄和各章扉頁。對應到排版的工具,前者我只用到Word,字型則是用Mac內建的「华文中宋」(簡體字型);後者,我則一律用Ps來做,字型則是用自己在Justfont買的「ChiKuMing(汲古書體)」。是說為何我只用這兩個工具,理由很簡單,因為我不太會用Id、Ai,所以只能很菜皮八地將一個個書審內文,分部件做完再組合起來。這麼不專業的做法,連我自己都覺得很荒謬呢!(笑)
送印的部分,我是到繳件期限的最後一天才拿到交大附近的影印店(承〇)送印,並當日印完拿去繳交。說到成品,內頁的紙張記得是用A3的雪銅,封面和封底的書皮則是忘了材質叫什麼名稱,只記得最後出來的樣子就是一本四十頁左右的膠裝本子,說不上精緻。到應藝所繳交的當下印象很深刻,我仍記得擺在書審繳交桌上的,是好幾個盒裝厚度般的包裹,一看就知道起碼是裝幀書冊等級以上的用心佳作,那時候的感覺告訴我,「要挫賽了!」
總的來說,花在書審的時間並不算多,從開始製作到送印大概一個禮拜又多一點,而且這當中我還得同時應付台科大建築、設計和科管所的書審,平均一本的製作時間大概兩個作業天而已。不過,這也並非毫無基礎的從零開始弄起,因為在推甄階段就已經累積了一些素材。此外,在有限的時間裡,四本書審的作業是同時進行的,並且共用同一套版型;在書審的學習計畫、研究計劃和作品集上,也思考可以共用的架構,節省製作的時間和流程。最後,關於研究計畫部分,囿於篇幅關係,可以參見〈研究所應試心得 — 【清大藝設所】考試心得〉中的「書審」的說明。另外,基於隱私的關係,自傳和書面證明等資料不在這邊做公開,但如需要索取檔案參考,可以寫信到:jay70707.chss02@g2.nctu.edu.tw,主旨為「我想考交大應藝所」,交代一下你的報考動機和需求讓我知道後,便會回傳你/妳我的書審電子檔。
推薦信|
應藝所的考試雖然叫「考試」,但審核標準卻設計得十分複雜和麻煩,尤其是比照甄試才有的推薦信制度。推薦信有兩個麻煩的地方:一是找到願意幫忙的教授(其實業界的專業人士和大咖也可以);二則是推薦信的內容通常多要自己撰寫。
這次我也找在推甄時幫寫的教授幫忙,雖然一開始我還在猶豫是否可行,理由除了教授再度看到我會作何感想,二來則是我找的是系上教授,並非設計本科背景。不過後來評估到自己修課多集中在這二位老師(一位是我導師),也找不到其他設計本科人選後,就還是照常硬著頭皮去登門拜託。建議來應試的同學可以在這之前多設計和藝術相關的課,除了推薦信較好找老師外,也易在書審的自傳和學習計畫的動機做與報考系所的連結。
至於推薦信的部分,這裡必須要暸解到教授很忙這個事實外(尤其12月又是一堆教授忙著趕科技部計畫的時間),還有就是教授除了對你的課堂表現依稀有印象外,其餘的什麼人格特質和事蹟一概不知,所以通常的狀況是請學生自己代筆,揣摩教授的語氣和立場撰寫,待寫完拿給他們過目,檢查ok且簽名、蓋完章後,再請你連同書審一併繳交上去。比如我找的其中一位教授,他就是把以前幫學長姊的電子檔給我,請我修改成自己的文字後,再給他簽名和自行彌封。
設計與藝術概論|
這科裸考。考前一個禮拜有去爬批踢踢的心得文,不過基本上裡面開的書單我並沒有開來看過,只有很認真地把Gillian Rose(2006)《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以及呂佩怡(2015)《轉向「藝術/社會」:社會參與藝術實踐研究》看過幾次並作筆記而已。在此我必須得坦承,由於我的優先自願還是以台大城鄉所為主,因此在專業科目準備上我並沒放很多心思在上面,這也反映出我在這科成績不高的事實。
不過我在做題目時,倒是體會到社會學的用處。除了第一大題考LOGO的通用設計概念,其他三大題屬於比較開放式的申論題型,比如第二大題考社會參與藝術的舉例、第三大題考虛擬裝置,第四大題有點忘了,記得跟設計、創業之類的議題。必須得說,呂老師那份報告幫了大忙,因為第二大題的考題答案就在裡面。另外,在處理議題式的申論題上,我習慣帶入到政治經濟學的批判觀點,從社會生產等概念做切入,這部分建議准考生們可以去熟讀法蘭克福學派的幾位大家的文化見解,如班雅明的「靈光」、阿多諾的「文化工業」等概念,相信助益可觀。
英文|
半裸考,正確來一直以來都有在準備,只是沒有特別針對應藝所的英文做準備。暑假時為了推甄的書面資料好看一點,所以花了一個月時間在準備多益考試上(大多花在聽力練習,閱讀方面是到了考前五天才在衝刺)。教材方面,我買《怪物講師》系列的聽力和閱讀攻略,以及全真模擬來練習作答,基本上按書交代的進度跟著操作即可。雖然多益跟考研的英文聽來無關,不過個人認為那本閱讀攻略還蠻受用的,可以當作文法和筆試技巧的工具書。
雖然這科的考試時間只有50分鐘,不過全部做完應該還綽綽有餘,我自己的話大概是花20分鐘把30題做完。整體來說,除了一兩個單字沒看過,或者是看過卻一時想不起來外,試卷的難易度還算簡單,也無需特別記憶設計或藝術方面的字彙。
複試|
首先你要先通過初試(廢話)。今年的初試放榜是在2/26,跟清大都會同步提前一兩天放榜(據說偷跑是往年的慣例)。初試放榜到面試當日(今年是3/09)大約會有一個禮拜多的時間,而這段期間要做的準備,以我自己來說,就是準備複試時要用的簡報,以及事前擬定一份口試大綱,並在口試之前找人幫你驗收,模擬當天的狀況。
在初試放榜不久後,應藝所會寄信提醒你應試地點(人社一館3F),以及在面試四天前繳交應試時需要的簡報或影片。在簡報製作上,我參考歷屆心得文的建議,排版和風格設計與書審一致。另外,簡報必須要有一個可以貫串全文的核心價值或主旨。以我自己為例,由於過去在社運走跳的經驗,產生對社運中的文化參與和藝術實踐的興趣,那麼就可以特別在這份簡報中凸顯這一點,口說亦然。最後,請考量到面試時一個人只有12分鍾的時間,前面考生需要在6分鐘內講完自我評述、學習計畫及作品介紹。因此,在簡報的內容上,可以照這個要求來安排。在此,也提供我當時做的簡報:
至於口試大綱的部分,建議考生擬定一份,用意在於熟練度和避免臨場反應太慢。同時,也建議考生照著已做好的簡報(或影片),擬定每頁要說的內容,盡量一頁兩三句以內就好,不用特意交代到細節之處,除非是很重要的「梗」 — 用來誘導教授在下半部提問時,可以如此設計。口綱的另外一半,則是自己擬定教授可能會問的Q&A集錦。教授通常會在口試進行同時,才再次地做快速翻閱(但要留意他們各個的「好眼力」),並就你的簡報和口說內容做發問,因此,可以試著從口綱和簡報去思考衍生的發問。口試大綱:
就我的印象,在我講完簡報內容後,謝啟明教授就問到作品集的部分,並請我說明某特定作品的理念。賴雯淑教授則是問了我社會參與藝術實踐的問題,包括跟藝術介入社區的比較。這幾個問題中,我認為比較重要的是教授問到未來讀書規劃的部分,還有關於「跨行」的動機,這時就可以拋出跨領域的主張,就本科與藝術設計可以如何整合和對話,來說服教授轉行應藝的合理性。
最後則是提醒的部分。我自己在應試前印了三份「參考簡表」 — 把書審內容濃縮成兩頁的簡歷,並帶到現場給教授每人一份。參考簡表的好處,除了免去多印兩份書審的錢(即使是最便宜的膠裝,一本也要五百多),二來也是試圖讓教授把注意力放在紙上的重點,間接引導教授縮小發問的方向和範圍。關於我的參考簡表,可以參考連結文件:
結語|
再次重申:會上交大應藝所,心情上是感到意外和驚喜的,甚至覺得不好意思,就如前述提到,在專業科目上我並沒有太多的著墨,甚至是帶著有些投機的心態在準備考試。不過這樣的經驗是否就不值一談?我想也未必,或者從我的例子,可以去思考應藝所的制度設計和選才的標準究竟在哪。從口試的佔比(60%),以及書審包裝精緻並非重點來看,我認為應藝所想收學生的極有可能是個人風格強烈和經歷鮮明的學生。因而,如何讓他們留下強烈的印象才應該是優先準備的重點,設計的專業和精通或許是其次,可能跨領域的才能相較本科更有優勢。
當然,我也有反思過一點,就是是否考生的背景也影響教授們選才考量?就過去接觸不少的招收會(主要是商科居多),以及推甄的經驗,我有留意到有書審的系所,其初試合格的名單,很高的比例來自較前面的學校,比如台大城鄉的甄試,初試合格約有一半是自己校內的學生,其他則是像我一樣可能來自分數較前面的國立大學的朋友。至於交大應藝的情況,就我自己過去在批踢踢、Dcard等平台爬文的功課上,也有留意到不少私校同學他們的成功經驗,當然我也未實際瞭解過確切的比例,也很有可能我們看到私校生成功的例子(然後被社會和媒體過度渲染「愛拚才會贏」的典範),其實是倖存者偏誤的假象,也是作為一位既得利益者(對啦就是說我)需要去體認和省思的事。
最後則是一些題外話。會有這篇心得文的產出,除了是自己在考前去拜了交大土地公時,答應好的還願項目之一(不得不說真的很靈),二來則是自己的確也受益於網路上的這些心得文,想就此「傳統」做個延續和分享,讓更多志在報考應藝所的朋友有些準備上的參照和方針。至於還有什麼關於考試準備上的疑問,則歡迎留言或來函給我,這邊也會盡可能地給你需要的資訊^^